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職業傷害預防:降低職場聽力損失風險




善用噪音改善評估技術,降低職場聽力損失風險



噪音引起的永久性聽力損失無法恢復,但可以預防其發生,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安所) 106度完成「金屬製造業噪音現況調查與改善評估」研究,顯示高噪音作業場所應用勞安所建立之現場噪音量測與評估改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5~15分貝之音量,進而保護作業勞工之聽力。

噪音為職業場所中重要的職業衛生議題之一,依噪音特殊健康檢查資料庫進行歷年特殊健康檢查比例分析,國內噪音作業場所就業勞工約100,000~140,000人,而噪音特殊健康檢查占總特殊健康檢查件數約45-53%,且近幾年全國職業傷病診治網絡職業疾病通報件數資料顯示,職業性聽力損失約占整體之60%。

工程控制是改善噪音問題的根本方法,而行政管理或個人防護具之使用,是當工程控制方法尚無法實際達成時,用以減少噪音暴露的暫時性對策。

然而勞安所於2012年的調查結果卻顯示,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普遍對於「噪音工程改善技術」的信心程度較差(3.97分/滿分為10分),說明事業單位對於工程改善的技術、材料與方法不熟悉,無法在改善成效與改善成本間進行判斷與選擇,故降低其執行工程改善的意願。

勞安所於近幾年針對傳統3K製造產業等作業環境,進行職場噪音現況調查,建立一套以工程改善為目的之現場噪音量測與評估模式,以106年的研究成果為例:

廠房內噪音源主要為機具加工噪音及噴槍噴氣噪音,經由評估後,不同的改善方案(例如:1.移除廠房上方的抽風機;2.使用低噪音噴頭;3.將加工機具漏音處填實;4.針對機具設置防音措施;5.使用大量吸音材料等)分別可降噪約5~15分貝,所需材料費用約為新台幣20萬~400萬不等,事業單位可依其需求,參考勞安所之研究成果挑選不同成本之改善方法。

另外,研究成果也顯示,廠區若使用大量吸音材料對於噪音改善的效果極為有限且經費較高,故勞安所並不建議將此列為優先改善的措施,相關訊息可參考勞安所提供之研究報告。

資料來源:http://boo.tw/NbhvH